黔人文化网

社会地位与信息传输视角下的中国女性诗人发展概述

 二维码 3
发表时间:2018-04-24 12:39作者:胡宁

摘要:中国有诗的记载开始,女性诗人就同时存在,并如影随形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践行着中国文化的兴衰。中国诗文化的历史,也是女子文化的历史。附属存在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们附属存在的文化命运。女权意识的萌蘖到苏醒,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贯穿二十世纪大半个世纪的女权运动,从苏醒到抗争乃至现在的平等地位。尤其对新文化传播媒介的应用,预示着女性诗人的新纪元必然到来。

黔人文化


关键词:附属存在  诗词苏醒 女权 社会地位 传播社团

黔人文化


黔人文化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许穆夫人是当然的中国最早的女诗人。《毛诗序》曰:《载驰》,许穆夫人作也。可见中国有诗记载开始,女性诗人就已经存在。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书考》著录:中国古代女作家有四千余人,而明清两代就有三千七百五十余人。占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特别是清代女作家,约三千五百余人。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人口增加、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增强等诸多因素分不开的。古代诗稿的载体主要是纸墨,纸墨在中国古代均属于奢侈品。所谓“洛阳纸贵”其实就是当时奢侈品的严重匮乏。随着社会进步制造业的发展,纸墨成为普通用品,这一现象才有改观。明清前后女子诗文留存量悬殊的原因与纸制品保存的时间周期短,散佚较少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信息和交往的严重不流通。古代女子诗词的创作,基本是以个体存在的形式。她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们所能接受的教育以及创作、交流、传播的范围和强度。

黔人文化


黔人文化


一.封建礼教下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女性诗人所经历的最黑暗时代

黔人文化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有《自责》诗:“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这首诗写于北宋,其实诗中所反映的“女子无才才是德”的封建礼教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历史。有才华的女性一直在生存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双重困境中挣扎。由于朱淑真的判经离道,据魏仲恭《断肠集序》记载“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可见封建礼教,对于中国古代知性女性何其严酷和残忍。有资料显示,中国历代才女指的是:徐穆夫人、苏若兰、左棻、蔡文姬、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卓文君、上官婉儿、班昭、鲍令晖、李冶、花蕊夫人等。中国古代女子是伴随着:《女戒》、《女训》、《女论语》、《女三字经》、《内训》、《女鉴》、《女范》等,这些戒律和典训成长和生活的。而这些戒律和典训,无不宣扬着女性必须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子附属和服从男性是天生的宿命。所以她们的诗集也只能以类似:《绣余草》、《织余草》、《红余草》、《焚余草》等这样的名字而存在。而这些才女能留下诗集或诗稿,多数是有相当高的家庭和个人背景。她们每个人都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虽然都有着卓约的天赋,大部分结局都很凄惨和不幸。像女道士李冶和朱淑真这样,通过诗词表达内在思想,追求自由人生的女子,其结局更是可想而知。李冶的诗多酬赠谴怀之作。少女时期,被她父亲怕其成为“失行妇人”送入道观,也因此造就了她成为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公元784年,因曾赠诗朱沚获罪,被德宗下令乱棒打死。像李冶这样著名的诗人,因其特殊的身份,交游甚广。当时与陆羽、释皎然、刘长卿、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均情意投合。写下不少酬赠诗作,而留存下来的诗作也仅仅十六首,可见黑暗世界里的才女们,面对的不仅是种种封建礼教的制约,她们的作品留存也遭受着低下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制约。她们诗词可以留存下来是中国古代男性统治下的某种例外。女权意识最初的萌蘖,应该是明清时期女诗人们开始结社、编选女性诗集。明朝有著名的“名媛诗社”、清代有“蕉园诗社”、“清溪诗社”、“梅花诗社”、“秋红吟社”、“惜阴社”、“湘吟社”等最为著名。她们大部分属于一个家族的姻亲人员。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女子诗社的建立、活动以及组成人员的关系。“秋红吟社”是第一个跨越地区的诗社。这一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有:徐淑、黄娥、柳如是、沈善宝、王端淑、叶小纨、徐灿、顾太清、吴藻等。对于中国古代女子诗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评价:“古之号称才女者,则披风抹月,拈花惹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数卷,斯为至也!”不是梁启超对才女们的贬低,而是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有才华女子可以作为的最上限。

黔人文化


黔人文化


二.十九世纪中、末所萌发的男女平等思想开始为中国女性松绑

黔人文化


鸦片战争前就有西方宗教的传入。尤其随着西方基督教的传入,束缚中国千年女性的种种枷锁开始松动。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有史以来男女平等这种概念的最早体现,而太平天国正是以“拜上帝会”聚众的。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人民对女性地位的新认识,虽然这种思想在当时不构成推翻千百年来对女性的歧视,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到公平,但意味着男女平等这种思想在中国这块男女极端不公平冻土上的觉醒。

黔人文化


鸦片战争后,随着《望夏条约》和《黄埔条约》的订立与1723年禁教令的废除,西方传教士纷沓而至,基督教士们以“上帝创世,男女并重”的教义,宣扬“女学愈先,国势愈强,欧洲之成效昭然矣”。被早期以王韬、郑观应、李圭则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所接受。王韬在《漫游随录》写到:“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中土须眉有愧此裙钗者多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赞“泰西女学与男丁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数等等,塾规与男塾略同。”李圭则在《女工院》中认为西方女子“举止大方,无闺阁态,有须眉气”,不由“心甚敬之,又且爱之。”等等。基督教以“天赋人权”为教义,教化中国人正确认识女性问题,为文明和发展的根本问题。逐渐也被梁启超等维新派认知和接受。103天的“戊戌变法”中诸多法令,在腐朽的中国刮起了一股飓风。严复在《论沪上创兴女学》中说:“泰西妇女皆能远涉重洋,自去自来,故能与男子平权。我国则苦于政教不明,虽有天资,无能为役。盖妇女之不见天日者久矣。故使中国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而妇女之所以能自强者,必宜与可强之权,与不得不强之势”。束缚中国女性几千年的传统“女学”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戊戌变法”期间,新女学的兴起和“不缠足运动”,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影响。由新女学所培养的唐群英、张默君、秋瑾等成为一代著名的女权运动代表和诗人。唐群英有:

黔人文化


《舟泊岳州城下登岳阳楼晚眺》

黔人文化


君山突起水萦回,山色湖光照眼开。

黔人文化


不访纯阳大仙吕,何当共我醉三回。

黔人文化


《过洞庭湖有感兼赠陈汉元二首》

黔人文化


其一

黔人文化


旭日初升晓雾开,洞庭波起断头台。

黔人文化


不堪回首当年事,赢得功成血战来。

黔人文化


其二

黔人文化


归心如箭系舟难,满载豪情渡岳关。

黔人文化


此去长沙知未远,好携朋旧话家山。

黔人文化


这三首绝句,所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与秋瑾的诗比较接近。其高亢悲怆的格调不输历史上任何一位男子。张默君也有三首诗。因为性格和境遇的不同,张默君的诗,所抒发的思乡的情绪中不乏家国的忧思和思考:

黔人文化


《拟王右丞清溪》

黔人文化


携竿坐磐石,爱此清溪水。色映眉宇间,声咽松篁里。

黔人文化


泛泛鸥影闲,翻翻菱荇紫。相对自忘机,岂羡鲈鱼美。

黔人文化


《中秋玩月》

黔人文化


游赏极佳节,爱此风景穆。兔影生婵娟,华彩澹林木。

黔人文化


遥应广寒宴,歌舞锵雕绿。想象琼楼寒,嫦娥怯冰縠。

黔人文化


清辉共万里,佳赏各所孰。桂子飘天香,添诗入吟轴。

黔人文化


《荷亭坐雨》

黔人文化


水榭迎凉早,鸿雁来何迟。荏苒经三载,恻恻长相思。

黔人文化


人生苦离别,此意君同知。江南春雨寒,国危不胜悲。

黔人文化


维新怀旧事,犹似梦回时。黾勉崇令德,与君长赋诗。

黔人文化


秋瑾留存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女性革命家和诗人中最多。她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也最杰出。因其流传甚广,这里不做一一载录。

黔人文化


黔人文化


三.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女性觉醒与抗争,验证了中国女性不同凡响。

黔人文化


如果说西方十八、十九世纪开始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兴起于二十世纪的话。中国的女权运动与西方几乎是同步的。二十世纪初秋瑾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女报《中国女报》,宣布了中国知识女性“女权”意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和抗争。在相同时间,唐群英创办了“岳北女子职业学校”、 张默君创办了《神州日报》、刘撷英创办《新女学》、何香凝于广东顺德县开办了两所女工补习学校等。何香凝著有《何香凝诗书画集》和《双清诗画集》等。是位书画艺术家,也是位诗人。她的诗《香港沧陷回粤东途中感怀》: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又何曾让过须眉呢?秋瑾在弹词《精卫石》中写道:“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她们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也是诗人。她们办新学传播女权主义思想并借助当时新媒体(报纸),向中国和世界发声。刘撷英在《论中国女子之前途》中更提出“女子曷不自谋恢复,曷不禁他之越俎,而增我新中国之光彩乎。”强调女子之解放必须由女子来解决,其见解于当今也并不过时。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冰心、庐隐、丁玲、萧红等大批女作家的作品代表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群体的觉醒。她们游学、结社、撰稿。只是已非中国古代才女们的形式和内容。源于西方文化和科技的直接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和新兴的现代文学在根本没准备状态下被割裂。尤其新女学、新文学的兴起,彻底撕裂了中国新旧文化在更新交替时应具备的所有链接,直接导致中国半个多世纪女子古典文学的断代。这种撕裂,在现在看来还是有意义的。是如同凤凰涅槃时所必须经历的彻底疼痛。当社会历经几十年的变化和发展后,敏感的现代知性女性再次感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

黔人文化


黔人文化


四.平等的社会地位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女性诗人插上了翅膀

黔人文化


中国女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破茧和重生。她们跻身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与男性一起工作并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随着古典文学的复苏,中国女子诗词的研究与创作也逐渐重新开展起来。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介入,女子诗词的创作人数飞速增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如果说庐隐,冰心、萧红、王安忆、丁玲、杨沫、张爱玲、琼瑶、舒婷、三毛等作家,她们属于当代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作家和女文化人。她们的影响力大部分源于有著名的文学作品出版发行或有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而闻名。如果您提到当代女子诗词著名作家,也许脑海中会浮现几位优秀的女性诗人的身影。但她们并非因为出版几本诗词作品被流传,而是立足诗词社团和借助新媒体这个特殊的平台,来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新媒体的出现,缩短了流通环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创作者来说,影响很大,涌现出大批优秀女诗人。对研究者来说,也增加了信息互通,使得资料和论据更加充分。宣奉华、包德珍均属于现代女子诗词的代表人物,她们是诗词活动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宣奉华退休后即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的组织工作,义务为诗词奉献近二十年,为中华诗教事业,为中华诗词的承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诗坛誉为“包大姐”的包德珍,十几年前参与组建中华诗词论坛。立足于诗词论坛,开展诗词的创作和普及教育等工作。中华诗词论坛还开设了《女子诗文专栏》,我们很多女诗人也是从论坛,从这个专栏成长起来的。中华诗词复苏和发展到今天,许多女性诗人积极加入各地诗词社团和参与组织工作,成为诗词文化承继和发展的骨干力量。随着女子诗词创作的普及和发展,她们在许多地方成立了规模不一的女子诗词社团。她们积极创办女子诗刊、女子论坛,组建女子QQ、微信群,开设女子诗词公众号等等。这些女子诗词社团绝非古代家族姻亲关系,她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她们只是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2011年山西率先成立了由张梅琴担任社长的“杏花诗社”,随后湖北成立了由陈荣华担任社长的“楚凤诗社”、陕西成立了由王小凤担任社长的“三秦女子诗社”、安徽去年秋天成立了“安徽女子诗词学会”。这种省际女子诗词社团的相继成立,展开了女性诗人新的画卷。同时也标志着女性诗人在拥有平等、独立的社会地位状况下,女子诗词创作和研究的飞速发展形势成为必然。我以自己所写的的一首诗作为结语与女性诗人们共勉:

黔人文化


《题安徽女子诗词学会》

黔人文化


莫道九秋花渐疏,灿然开放论谁如。

黔人文化


紫房红萼原奇特,佳丽名媛本一初。

黔人文化


有女方舟同举棹,有心阆苑共芸锄。

黔人文化


容颜交与光阴老,我的人生七彩书。

黔人文化


黔人文化


                                                               2018年2月22日于京南芳尊别


会员登录
登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