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人文化网

时隔208年陶廷杰殿试卷回归匀城故里

 二维码 158
发表时间:2022-11-10 12:59网址:http://dy.qnz.com.cn/contents/642/61016.html

        2022年11月4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顾久,省文史馆馆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黔学研究院研究员、贵州乡贤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厐思纯等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黔学研究院专家学者一行莅临都匀,开展黔学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研讨交流。州委常委、市委书记、都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丽芳,市政协主席杨青等出席交流活动。

  活动中,厐思纯详细介绍了陶廷杰进士殿试卷的发现过程和回家经过,并代表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将陶廷杰进士画像及殿试卷(复印件)捐赠给了都匀。

  海外发现大量清代考卷

  2017年10月30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简称UCLA)东亚图书馆馆长陈肃应邀做客贵州省文史馆“山骨讲堂”,主讲“清代科举考卷与贵州文化传承问题”,对UCLA东亚图书馆馆藏贵州籍进士、翰林等考卷进行深入分析,介绍这批考卷如何从清内阁大库流落海外的背景。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研究员、馆长陈肃(图片源于网络)

  2015年,时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研究员、馆长的贵州人陈肃发现馆内有500多份特藏中国清代考卷。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赴美,一起对该图书馆的这批清代考卷特藏进行整理,共统计出该批清代科考考卷有文殿试考卷219份;翰林馆选/翰林朝考考卷82份;武殿试考卷6份;国子监肄业考卷32份;吏部拣送官员考卷49份;书院考卷97份;秀文选制10份。考卷涵盖了清代112场文殿试中的63场,最早的试卷出自清顺治三年(1646年),最晚出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批考卷是目前已知海外最大藏量清代考卷。

  黔籍考卷数量最多

  这批考卷显示的考生籍贯,分属清政府下辖18个行省,考生来源广泛,其中,考卷数量最多的是贵州,计67份。分别为殿试考卷62份、武殿试考卷1份、翰林馆选考卷1份、国子监肄业考卷1份、吏部选官考卷2份。

  从考卷中还发现,贵州涌现出不少“文化世家”,如有清代因一门“五代七翰林一榜三进士”的何氏家族,这里就有其3份考卷出自何氏家族,成为贵州历史上最著名的“科举世家”、黔中士族之冠冕;有都匀府陶廷飏、陶廷杰陶氏兄弟,其中陶廷杰喜诗文、善书法,官至陕西巡抚,以廉洁著称;还有,平越府(现福泉)王梦旭、王梦尧王氏堂兄弟;贵阳府陈鸿作、陈钟澔陈氏父子;贵阳府赵鸿、赵家蕙、赵湘洲赵氏堂兄弟等。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韩玉珊教授(图片源于网络)

  据介绍,这批考卷原属于UCLA历史学系的第一位华裔教授、收藏家韩玉珊先生,他于1929至1933年在中国传教讲学期间收集,1984年,通过韩玉珊基金会捐赠给UCLA图书馆。据史料记载,贵州清代举人考场设在贵阳,由朝廷出题,并由朝廷派监员来贵阳监考,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监员封存后带回北京,批改后存放于朝廷礼部。

  1921年春,北洋政府财政困难,要求各部门自筹款维持正常运营。教育部无奈之下只好把所存的清代大内档案作废纸处理,分装成8000麻袋,计15万斤,以4000银元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店造纸。清朝遗老罗振玉以高价购得部分档案,后因财力不支,将这部分档案以16000银元转卖给前清驻日公使李盛铎。1929年,李盛铎又将这部分档案以18000银元转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批清代考卷流散很可能与1921至1929年间清代大内档案转辗、拍卖和散失有关。

陶廷杰殿试卷复印件(文隽永翻拍)

  陈肃认为,这批考卷的价值在于,能够以此为线索查探清代内阁大库流出部分档案的流布情况,以及清代殿试翰林考试的形制与内容。对研究清朝科举社会制度文化,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黔籍学者远渡重洋接考卷回家

  2018年冬,长期从事贵州科举历史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厐思纯,贵阳府贵筑县考生何鼎后裔、知名学者何京等,应邀远渡重洋,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实地考察了这批珍贵文献,他们与陈肃馆长商量,应该让这些珍贵文献回家,以更加直接深入研究,更为广泛地教育影响青年一代了解贵州历史文化。

  经过多方努力协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同意,让这批珍贵的殿试卷(复印件)回归故里。

  都匀市政协有关领导知道其中有陶廷杰进士的殿试卷也回到贵阳后,积极与贵州省文史馆、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联系对接,请“陶廷杰进士殿试卷回家”。

  厐思纯等文史专家学者欣然同意,这样,时隔208年之后的清代都匀籍进士殿试卷,辗转京城及美国,如今有幸回到家乡亲人手中。

  2022年11月7日,都匀本土几位文史学者小心翼翼地展开陶廷杰留下的这份“宝贝”,想解密其中内容,该殿试卷为长方形,用卷尺测量为:宽45厘米,长240厘米;从右至左全是毛笔书写的小楷字体,考卷上有考生简要履历,包括籍贯、出身、祖上三代等情况。即“封面”为:“第贰甲第贰拾伍名,應殿试举人,臣陶廷杰”;其“开头语”为:“應殿試舉人,臣陶廷杰,年贰拾陸嵗,貴州都匀府都匀縣人,由拔貢生應嘉慶拾捌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嘉慶拾玖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试,謹將三代脚色開具於後,曾祖睿、祖虞典、父尚仁”;其“封底”为:“印卷官: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臣蘇誠額,禮部儀制清吏司候補主事臣杜薇之”。

陶廷杰殿试卷(部分)(文隽永翻拍)

  都匀本土文史学者认为,这份珍贵的殿试卷回归故里,填补了都匀“科举文化”无试卷实物佐证的空白,由于原文均系为繁体竖文无标点符号,一时难以精通理解,需要组织有关人士花费一定时间才能研读弄懂,他们会尽快翻译成白话文,供大家鉴赏,深入研究都匀厚重的历史文化。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顾久先生在都匀调研时指出:都匀乃至黔南在民国抗战时期之前,少数民族聚居,人口稀少、信息闭塞、经济匮乏,却涌现出了“陶氏家族”、“萧氏家族”、张翀、陈尚象、邹元标等一批历史名人,都匀是黔学文化研究的“富矿”。

  都匀陶氏家族

  据《明清贵州700进士》(厐思纯著)《都匀市志》等史料记载:陶廷杰,字涵三、子俊,号莲生,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作者注:从陶廷杰的殿试卷显示,26岁中进士,这样,出生年份应为“1788年”),出生于都匀府城一个普通的家庭。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拔贡举于乡,次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官秩七品。在翰林院庶常馆任编修,两次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他先后担任湖广道和山东道监察御史、吏部给事中(谏官),兼稽察富新仓、广东学政、刑部给事中、江苏苏松太道、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这是迄今为止都匀籍唯一的正部级实职领导)。清道光六年(1856年)八月,农民义军占领都匀府城,陶廷杰率乡勇展开巷战,拼死抵抗,最终不敌,他和知府石均、鹿丕宗等战败身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陶廷杰的曾孙陶文林为了纪念祖辈,在东山西麓修建陶公祠,正殿五间,两厢房各三间,它与关帝庙、鹿公祠、文庙等并排,包括附近的陶(文节)廷杰之墓,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代久远,缺乏管理,如今,陶公祠、陶廷杰之墓等古建筑荡然无存,仅存遗迹。仅有雄伟的文峰塔矗立于剑江河畔,见证陶廷杰的苦难与辉煌。

陶廷杰画像(文隽永翻拍)

  陶廷杰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在担任甘肃按察使期间,力除积弊,平反冤案数十起。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重视教育文化;他学识渊博,尤以诗歌造诣很深。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陶廷杰,得知家乡都匀文峰塔年久失修而损毁,很快捐银1000两并致书家乡重建文峰塔,都匀太守陈西桥、知县钟海民也捐银2000两,次年建成七节新塔。

由陶廷杰捐资倡导重修的都匀城市文化标志文峰塔

  陶廷杰在《重修文峰塔记》中题诗咏赞:“水抱全城万象涵,到头关键岂空谈。千夫建石方圆合,七级凌霄日月参。故址立成新雁塔,中峰长镇老龙潭。一支健笔钟灵秀,振起人文冠斗南。”此诗歌寄托了他对家乡“拾青紫科第者蒸蒸日上”的期望。如今,文峰塔成为昌盛都匀乃至黔南文化的象征,是都匀城市文化地标之一,是贵州唯一载入《中国古塔》图册的石塔,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陶廷杰捐银2000两给南皋书院作办学经费,为学子购买试卷、为学官增加报酬。还曾到贵阳贵山书院等地讲学两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贵州乡试中,贵山书院考生中举一半以上。

  陶廷杰的父亲陶尚仁是个知书达理的读书文人,十分重视家庭子女教育,有六个儿子,陶廷杰排行第五,除了三子陶廷弼早年卒故外,个个都读书成才,被皇帝诰赠“资政大夫”,享受二品荣誉,是一门“三进士两拔贡”的“陶氏文化之家”,在当时都匀乃至贵州都属罕见。

  陶廷杰的长兄廷飏,于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恩科进士,三甲一百十七名。山西灵石知县。

  陶廷杰的二兄廷亮,为拔贡副榜,官毕节、安平(今平坝)教谕。六弟廷襄是己酉拔贡,官湄潭教谕。

  陶廷杰的四兄廷皋,字汝士,号允斋,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五旬己巳恩科进士,三甲四十四名,散馆改知县。也喜诗文,《都匀市志》记载有他写的《东山晓日》《龙潭春涨》《石鱼朝宗》等诗词。


会员登录
登录
回到顶部